当前位置:

“眼见”一定“为实”?: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真与伪

  •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国际高中筹备组
  • 2019/04/12

在提及未来社会需要的思维技能时,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名词,我们前不久分享了正在重新定义校园的“Minerva(密涅瓦)”,同样批判性思维也是密涅瓦大学非常重视的思维习惯和基本概念(Habits of Mind and Foundational Concepts)之一。

市面上各种声称可以快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或讲座让人眼花缭乱,网络上也可以轻易搜索出诸多文章。如此多的信息我们该如何甄选,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这项思维技能。

那么,「批判性思维」到底学什么?学生要怎么学?结合我多年的教育经历,借本文与大家分享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1.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主体不仅仅是孩子

作为教育界的“时尚课程”,孩子们,或者说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在哲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并在揭示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现象和问题上发挥了长久且重要的作用。“批判的”英文单词“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和“criterion”这两个单词,“kriticos”表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而“criterion”即“标准”。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学界说法不一。

已知最早的记载中,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只依靠权威来获取知识。他提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搜集证据,检验推理和假设,分析概念的涵义,追溯语义,并语用地追查其含义。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国内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及胡适先生的老师。)进一步提出,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批判性思维,还要将其列为现代公民生活的重要方式。

作为出国留学的最热门国家之一,从里根政府时期直到今日,美国的各层次机构和组织都在不断推动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实践。从教育法到州立教育法案,再到与学生和家长息息相关的课程和学力评价体系、教师认证体系以及升学体系,批判性思维都被列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我们仔细查阅了教科文、欧盟、美国、新西兰等组织、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其中无一例外提及“批判性思维”。纵观历史,立足当下,无论是基于我们短期的升学目标,还是基于适应未来的成长发展考虑,批判性思维都已经成为了一项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思维技能。

 

2. 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会读书会考试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在学术界,对于衡量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能力的维度,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进行修订和改进。根据美国NPEC 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总结的标准,最为我们熟知的能力是分析论证,推理和判断,并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往往熟悉这样的场景,例如在参加辩论赛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大量搜集并筛选事实资料,拆解对手的思路,组织语言和论点反驳对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理化课堂学习时如何提出假设并用科学实验证明和推导等。                                        

我们会庆祝孩子们在竞赛或项目中取得了成绩,然而常常被忽视的是,批判性思维更多的是影响孩子的品格。思想开放、讲道理、同理心、换位思考、知识面广泛、灵活变通等,这些孩子们适应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不是一个奖杯或一纸证书能够赋予的。

学习的目的不止在课本,知识的理解终究要迁移到生活。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哲学讨论,到“要不要在上学期间谈恋爱”、“支教对农村有没有帮助”这些具体的社会生活议题,甚至是“我不想学这个专业我要怎么办”、“我要不要换工作”这些个人困惑。我们发现,大多数时候生活都充满不确定性,价值观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许多问题都无法迅速得出“答案”。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自身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能提出质疑,形成信念,做出判断,并独当一面地生存下去。这可以说是一项超越课堂的毕生课题。

 

3.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这些铺天盖地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呢?我们似乎有许多选择。结合我的经验,分享两点建议:

a.批判性思维地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虽然现在声称可以快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课外活动比比皆是,但是根据学者和制定评价体系的专家们的建议,在选择和评估课程的时候,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和事实知识的积累。

只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让孩子对常识问题有独立的判断,并且以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为背景,训练论证推理能力。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在北京接受本科教育,随后在英美留学,又在香港读博,也负责过国内本科学生的教学。从海内外学习的实际看,知识储备和科学思维也是适应国际一流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必备技能。相比之下,欧美的学生在升入高等教育前,往往接受过扎实的逻辑和哲学思维训练,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对理论的把握和对观点的表达和论证。

b.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止是在学校

正如教育的目的也包括让孩子适应社会化的生存,我们培养孩子的能力,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累科学和社会常识。比如常见于广告中的“包治百病”其实仅仅是一种“保健品”。学习论证和反驳,就能让孩子了解、思考、实践批判性思维,辨别真科学与伪科学。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哪怕是成年人也不能即刻回答,但这不就是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吗?谁说成年人就不会有思维的盲区和困惑呢?敢于发问,不也是殊途同归,千年前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吗?

 

读书期间,我曾协助导师教授本科生历史课,或许是传统教育体系下大家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模式,对如何评价社会发展进程的答案是清一色的:“这个历史人物的这方面是好的”“这个阶层腐败了,是不好的”。然而当我追问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是“好的”?以及“为什么你选择腐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因素?”时,学生们普遍都呆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他们没有明确自己是从什么立场上来衡量“好”或者从哪一种学科视角来阐释“社会发展进程的因素”,比如社会阶层的力量、经济结构等等。

这些学生在国内也许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优胜者,但是当我们的孩子与全世界的优秀学生一起竞争时,如果连学科的基本视角以及自己价值判断的立场都无法阐明,他们又如何能够独立地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未知与变化?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恰恰是能够打破这种僵化思维模式的重要思维技能,同时,这种思维技能的培养不能停留在某个学段或时期,而是应该贯穿于我们的终身学习中。



扫码关注更多亦庄国际高中相关内容

二维码小.jpg


上一条:为发展储蓄,结构性优化核心竞争力——币安官网2017年 下一条:热烈庆祝第35个教师节!